自2021年以來,我國生豬存欄量已經恢復到常年水平,然而隨著產能的持續增加導致供需失衡,致使豬價在去年二季度開始大幅下跌,至今豬價依舊在低位徘徊。很顯然,供大于求的供需基本面致使豬周期進入了下行通道。
當然,隨著虧損的持續加劇,養殖端開啟了產能去化的進程,但是目前來看,產能去化的結果則是母豬群體持續優化生,生豬產能反而正處于最好的時期。
此話怎講呢?
從2021年下半年起,我國能繁母豬存欄量連續五個月環比減少,但是,淘汰的母豬大多是生產性能較低的三元母豬,代之以產仔能力較強的二元母豬,并且二元母豬存欄占比有所擴大。而進入2022年春節前后,由于2021年四季度豬價出現了加大幅度的反彈,能繁母豬存欄量持續下降的勢頭停止,甚至開始出現小幅回升。
另外,據農業農村部數據,截至2022年1月末,我國能繁母豬存欄量為4290萬頭,環比小幅減少0.9%,同比增加2%,相當于正常保有量的104.6%,處于綠色區域。此外,繁殖能力較前的二元母豬占比明顯增加。據對一百多家養豬企業調研顯示,二元母豬占比提高2個百分點,可見,目前能繁母豬存欄結構較好,母豬群體持續優化。
此輪產能去化截止到目前,三元母豬大量減少,二元母豬占比增加,可以說整體母豬數量少了但是生產性能提高了,因此供給端的基數還是相當充足的。
本文系搜豬網原創,轉載請注明出處!
(審核編輯: 錢濤)